張旖(旖子)
蘇州一野設計主創設計師
【楔】 2020年7月,蘇州陽光最好的季節,我們開車飛快的在太湖大道一路往西,這時候太湖水位上漲了,靠近湖邊的樹木只剩下部分一半頭在湖面搖頭晃腦,在風中搖曳,像是從湖里長起來的,開了好久便看到湖邊一幢幢的老屋子,靠近中間比較矮的一幢,我看到她。她是一個在漁船上長大的姑娘,準備經營這家400平獨棟的咖啡館。 她和我們談論一些在船上看到的一些事和物,四季的湖光,最美的夕陽,成群結隊的海鷗飛過湖面。這即將落于湖邊的咖啡館,那一定是像是時光輕輕劃過發絲,緩慢而柔美。 這一定是每個人心中的烏托邦。 神性造物 萬物的智慧 皆為自然的饋贈 建筑三層,地下室作為廚房,一樓二樓作為就餐區,在原來的瓦片頂面搭建的平臺,它和院子是觀湖最好的位置,院內人工制作的面包窯,來者可手動烤面包。 我們將原有建筑窗戶切割成不一樣的弧形,也順勢切割了光線的形狀,從初晨、午后到夕陽,他們游離在空間,灑落在人的肩膀上。一樓客區吧臺區共6根原始柱子,鎮上自建房,這幾根柱子和二樓斜頂竟然達不到稱重柱的標準,在土建我們便是想盡辦法將它加固。它在空間里甚至顯得有些多余,礙事,在拆解空間的時候,我們把它融進了柚木材質和分區造型里面去。 時間,在物件上不斷疊加,便有了重量。我們保留了部分原建筑的老木梁,風化過的木頭拉開了建筑的時間維度。 相互鏈接 相互闡釋 場景的交替的穿插 二樓客區完全尊重商業空間需求,載客率,舒適的團隊入餐都可以滿足。公共客區將原有的長形窗戶擴大落地,另做弧形,保持在公共區的每個人都能享受到窗外四季的湖景,整齊排列的椅子,卡座區看似全輪貫通,卻在立面我們將它悄悄分隔開,從感受上將它們區別開。覆蓋部分原有建筑頂面,給它高低的體塊,留出空間適當分割,折疊的網狀門即為裝飾也作為隔斷,隨時擴大空間。墻面留出來的長條洞口,將后院的棗樹偷入眼簾,或多或少寄托一些心緒。 一個愉悅的空間一方獨享的天地